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割稻大戲

地點:

福智麻園農場,八號地

參與賣力演出的有:

美淑師姐、我、麗芬、素慧、阿公、劉芳林村長、阿碰、阿操、凱西、音寧、心瑜、阿凱、前耕三班班長景華師兄

熱情贊助的有:

福智中學的高中四班的女生幫忙插秧,農改場提供的稻種,開耕耘機的啟聰師兄,幫忙用水牛作細部整平田地的大叔們,幫我們借機器鼓的豐堯師兄,還有很多很多在背後默默付出與貢獻心力的人們,當然還有老天爺與太陽囉。

割稻過程記實

清晨的寒意相應著僅有一名志工(麗芬)的窘境,為了放鬆心情好好準備今日的收割作業,也為了等待其餘不怕死的伙伴到來,決定以一頓豐盛的早餐來開始期盼的一天。接著廣論同班同學素慧的到來,增加了人丁也帶來了趕走寒意的陽光,想工作的引擎就這樣被發動了,但真正的暖身又是在田心村村長的蒞臨指導下,割稻初體驗就此拉開序幕。

因為知道這是體驗,因為確定之後會有收割機幫忙收拾殘局,因為預設這次割稻是為了各路朋友的大會串,整個工作氣氛輕鬆很多,少了大面積生產該注意的效率與產量壓力,多了愜意學新東西的開心與興奮。愛玩又愛吃的我因為相信學習必須建立在開心又好玩的氣氛下進行,我算是最不認真工作的一個,腦袋思索的,眼睛觀察的,與內心在乎的都是來這邊的每個人心情與身體是否是歡樂的與放鬆的,所以都是我要大家多聊天多去歇息吃點心而拖累大家的工作效率。

認真又不藏私的村長帶著我、麗芬、素慧與美淑姐示範如何為傳統的割稻作業標準流程(SOP),從割稻的手勢與割稻的方向開始教,接著教導割下的稻子該怎樣放才能讓機器鼓好好發揮脫下穀粒的功能,脫穀後的稻草又該怎樣的放置才能讓之後綁稻草(ㄗㄤㄘㄠ、)工作順利。原來從插秧開始就影響整個收割的過程,之後每個細節又都會影響著之後工作的順利與否。例如,如果不依照當初插秧的走向與考慮稻穗的倒向去割稻,在割的時候就會發生找不到稻草頭的狀況而降低收割的速度。割的時候手勢要將手心朝向自己握住,才好一次握住至少四叢的稻子,使鐮刀割稻動作也不能太大,不然容易割稻不成反成割腳,至於割的位置,該留下多長的稻子則是要考慮之後脫穀時,操作者的順手與否,留的太長,脫穀時會有手被機器鼓打到的危險;留太短,脫穀時會不好將整把稻子整束放入機器鼓。割下的稻子多少叢放一堆則是由負責脫穀的人手能握穩多少稻子決定,堆放的次序則是要考慮拿稻子的人取用方便與割稻者的移動順利,兩者間的平衡決定。

這樣瑣碎的細節只有在實際操作中才能慢慢領悟其重要性,絕非用頭腦理解或看書學得來的。這些看似嘮叨的注意事項都是前人在面積很大的情況下,同時也是為了增加效率降低工作的勞累而逐步累積出的智慧。難怪很多生活或是手工的體驗會成為增長智慧的不二法門。

比如那台據說驚豔台灣五零年代農業社會的機器鼓,整個設計都看得到這些智慧的結晶。發明該機器的人不僅是個天才更是一個實際參與收割稻子的實踐者,否則許多貼心的設計就不會出現,也就無法有「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本事。

貼心的設計有:

抽取式的鐵畚箕,讓稻穀可以很方便的倒入袋中。

一組用兩條繩子綁短木材製成一個可以用人力移動的拉繩,讓該機器可以自由的在田間移動。

腳踏動力的鼓動輪,讓脫穀的人可以空出雙手專心的脫穀,加上由自己的腳控制轉速,拿的稻子多也就踏的大力些,拿的少也就踏小力些,遇到可能被稻草拖下的危險也可以靠停止踏踏板而降低轉速。

整個機器鼓的高度也是超符合人體工學,讓高的人矮的人都能好好安全的脫穀。

由於少了大型割稻機械的全攬工作,工作速度整個被放慢,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機會大增,尤其在這被分工過細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忘記自己與他人的相互「依存性」,都忽略了我們整個生活都與其餘的人甚至是所有的友情眾生息息相關的真理,所以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大,越來越冷漠。而在科技進步的現代社會造成工具掛帥的強流下,人與自然的互動也是被強制的切斷,因此我們現代人也越來越不懂得尊重環境,「瞭解才能產生愛」,少了與自然的互動,要如何發起真正愛護大地的心呢?音寧在割稻子的時候,想像力豐富的她說「如果真的是古早時代,用剛剛班長教的收割方式與推放的次序作,兩三個人若不停的配合呼吸割稻,工作時一定會聽到美妙的刷刷割稻聲,而經過一些時間,回頭看看剛剛割過被放倒的稻子,那樣的風景肯定很迷人….」這樣的體驗真的只有在親身彎腰割稻中才能品嚐到其中的滋味。不斷的幫脫穀的人踏機器鼓的麗芬與阿碰也有這樣的類似的體會,原本是要脫穀的人自己一邊踏一邊翻弄著整把稻子操作的步驟,拆解成由他們兩個踏踏板控制轉輪的速度,讓脫穀的人得以專心脫穀,為了配合稻子的大把與小把,兩個人的腳必須適度的加速,不然會讓稻穀脫不乾淨。甚至他倆到最後幾乎已經融為一體,也都還能分心幫脫穀的人整理稻束與互開玩笑。

這次的割稻體驗自己原本就希望大家能更去珍惜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米,深刻體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原本出現於課本的教條,在這次的過程中,因為親身的參與,我看到好多的朋友都發出「啊,這樣多的稻子打出來的稻穀才降一點點喔」的感嘆,自然而然在脫穀或是放下稻子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檢查是否還有脫乾淨的稻穀,甚至看到被鳥吃到地上的稻穀或搬運移動時不小心落在田裡的稻穀都會發起不捨的心,所以在工作中會看到凱西、素慧會蹲在已經放好的稻草邊撿起許多未被脫穀的稻穗。美淑姐也語重心長的說「以前很窮的人,就是會像這樣在人家割稻的時候撿一些落在地上或是未被撿起的稻穗來吃」聽完後,除了對當時物資缺乏的難過外,更多的反省是自己的生活如何的浪費與不懂惜福。

收割稻子之後還有許多的後續工作,方能將稻穀便成我們能吃的米,剩下的工作有:

1. 機器鼓所打下的稻穀仍有許多的稻草屑,需要再經過一次的過篩,將稻穀完全分離出來。

2. 稻穀當中還有許多空米或是不良的稻穀,傳統上就是用風鼓來選稻穀。

3. 再來就是乾燥以增加米的保存力與增加口感,以往是日曬法,現在則是用乾燥機烘乾,聽說日曬米的口味和機械乾燥的口感差很多。如果是用日曬法,聽阿公說在豔陽高照的天氣,也得曬個兩天,如何將稻穀均勻的曬乾,我想又是一門得靠「手」學習的技術。

4. 最後就是將曬好的稻穀送去碾米廠將稻殼去除,便成了糙米,若要吃到白米需要再一次的碾磨,才會便成白色略帶透明的米。不知道古代沒有碾米廠的時候,古人是怎樣將稻穀拖殼的,聽說印度人士將稻穀鋪開在地上用杵去敲,光想就覺得很麻煩。

真的是得完全的經歷方知一粒粒米的得來不易,目前只參與到種植到收割的我已經覺得要好好感恩種米的人與珍惜每一粒的稻米,若是讓我全部由手工自己完成,我想我收成下來的米,應該會放在家裡供奉起來吧!一點都不捨得吃…..

要不就會吃的痛苦流涕,畢竟每口都彷彿吃每個步驟的辛勞,就會像一行禪師在橘子禪一書中說的「用心吃每口食物,你將會吃到不只是食物的美味,也會吃到種植食物的陽光、空氣與水,還有種植者的辛勞,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旦有如此的體會,對於許多的事物自然就會有感恩的心情,惜福等的正念也就會出現….」現代人當然不必凡是事必躬親,但至少可以利用觀想或是蒐集資訊去體會整個生產過程,讓自己重新看到自己是得需要不認識的其他人或是整個地球環境的協助方能好好活著,下次自己在作任何決定或是行為的時候,有了這樣的體認,一定會有比較不那樣的自私的情感出現。